又曰:上焦得通,照□下□满言;津液得下,照舌苔与呕言;胃气因和,照不大便言。无脉者,言诊之而欲绝也。
上条有无汗怫郁面赤之表,尚可期其冒汗而解。风湿相搏一证,一身尽疼痛,虽是微挟表邪,然其脉不浮,终是汗难大汗,治风兼治湿,但使微微似欲汗出者,是其法伤寒八、九日,风湿相搏,身体疼烦,不能自转侧,不呕不渴,脉浮虚而涩者,桂枝附子汤主之。
赵嗣真曰:『活人书』云:弦者阳也,涩者阴也。 若脉紧汗出,是少阴寒虚证也;今脉紧无汗,乃少阴寒实证也。
魏荔彤曰:与其汗出亡阳方救阳,何如汗未出先救阴以维阳,不令汗出亡阳之为愈也咽喉干燥,津液不足也,更发其汗,则津液益枯,故戒。 方有执曰:必自愈者,言俟其经行血下,则邪热得以随血而俱出,犹之鼻衄红汗,故自愈也。
大汗,若大下利而厥冷者,四逆汤主之。阴本无汗,即使无汗,亦不宜发汗。
若外发热而内厥逆,下利不止,且至烦躁不解,则发热又为阳气外散之候,而主死矣。今既云实咽中痛,而脉又微弱,故知为少阴伏气内发之阴火也。